首页 > 最新动态 > 动态 | 平湖经开区:氢燃料电池“心脏”泵出中国动力
最新动态
动态 | 平湖经开区:氢燃料电池“心脏”泵出中国动力
2025-05-292


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膜电极实验室内,蓝色防护服下,33岁的首席工程师徐攀正屏息操作:双手交替将数种催化剂浆液原料按特定比例注入试管,透明滴管与试剂间划出晶亮弧线。


显微镜下,催化剂涂层正以微米级精度附着于膜电极表面,他紧盯屏幕跳动的数值,时不时用指尖轻敲调整设备上涂布的参数,出料口均匀流出的浆液在灯光与实验服的互相映照下泛起幽蓝反光。

徐攀抬头时护目镜上蒙着薄雾。“我们从膜电极源头进行试验测试,获得下游应用端的第一手实测反馈,再与上游供应商联合开发,实现协同优化。”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国外巨头公司一度引领行业发展,掌控着核心零部件的原材料和技术。尤其是被誉为氢燃料电池“心脏”的膜电极,其核心零部件曾经百分百依赖进口,成本高,还被“卡脖子”。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2018年,清华学子王海峰瞄准国内空白,创办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近万平方米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氢燃料电池电堆量产基地。

然而,要突破“卡脖子”,谈何容易。“刚启动时,哪哪都是困难。”回忆起当时的研发,徐攀深有感触,“膜电极7个核心零部件全部需要进口,国内产品要么性能不过关,要么设计不完美,寿命短、成本高、效能低。”


以系统设计为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中,国内产品往往会设计“加湿器”,以此保证膜电极正常运作,但却因此加大了体积,增加了能量损耗和维护成本。


“可否让材料自己具备增湿功能?”锋源团队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从材料端进行创新。


为此,团队需要定制化研发材料,还要不断改进优化终端系统。在王海峰带领下,大伙“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查阅大量学术论文,一边“泡”在实验室内进行仿真实验。

“每一步都很难,想象一下,在一个反应釜中,全反应过程都需要精准控制到一模一样;涂浆料时,既要均匀,又不能有浪费;既要实现对厚度的精准控制,又不能产生涂层缺陷……这其中有大量的难点,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王海峰说。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开始。“每次都是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系统而复杂,我们一个接着一个难题去研究,反复试验。”王海峰说,一年多时间,经历了上千次的实验,锋源氢能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梯度自增湿”膜电极,实现了膜电极精准可控的自增湿。


这款产品一举打破国外在膜电极“自增湿”领域的垄断,实现了国产替代,带动国产膜电极生产成本下降50%。

随后,团队乘胜追击,不仅实现了高一致性、高稳定性浆料制备,以及高精度连续涂布等量产技术,还自主创新设计膜电极生产线。


关键技术突破带来丰厚回报。眼下,这条膜电极生产线年产能100万片,可供约3000台重型卡车使用。“三年前,我们的膜电极还是以外部采购为主,现在已经完全实现自主生产,并且还对外销售,目前膜电极零部件产品销量已进入全国前三行列。”王海峰自豪地说。


“研发这个过程是不断干好无数脏活累活的过程。”在王海峰看来,所谓脏活累活都是“护城河”,这是非常难而有价值的事。


近年来,锋源氢能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研发,接连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授权专利数量达到90多项,打通国产氢燃料电池国产供应链,实现了电堆、膜电极、催化剂、金属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使成本下降了90%。至2022年,公司已形成以膜电极、电堆、系统为主的全自研品牌矩阵。

在嘉兴参与发布全国首辆碳纤维氢能车,在厦门落地全国首辆氨氢大巴,联合打造全国首条“郑州巩义—青岛港”800公里氢燃料重卡绿色零碳运输专线……凭借过硬的产品性能、效率和适应性,锋源氢能与新飞集团、东风、吉利、奇瑞等众多车企达成批量产品供应和战略合作,打造了多个国内创新应用场景。


夜幕降临,看着不断逼近实验目标的数值,徐攀笑着说:“相信我们的非对称膜电极设计也将很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让中国方案实现国际领先。”


推荐阅读
动态 | 平湖经开区:国内沿海首艘“混合电力动力”车客渡船“完成吉水仪式
动态 | 丽水经开区:容祺科技开辟低空经济“高速赛道”,产品赢得市场赞扬
动态 | 柯桥经开区“人才+基金”政策服务跑出项目落户“加速度”


?来源 | 嘉兴发布

?编辑 | 詹志平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


分享、点赞、在看!为浙江开发区三连击!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