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任在肩。
在不久前印发的《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又一次被摆到了突出位置。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该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要素,以此推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答好这两问,是国家级经开区履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要使命的关键所在。
新形势下,浙江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企业主体作用,立足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内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做强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则以整合区内创新资源为抓手,做强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通过精准施策、梯度培育,让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当主力、唱主角,助推新质生产力在产业沃土中加速生长。
浙江恒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这一方略践行的生动缩影。“预计我们今年的营收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15%左右!”谈及今年的发展目标,恒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显得信心十足。
恒业电子的底气,来自于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2018年,我们就获评了浙江省级研究院,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4%左右,仅2024年我们就投入了1800余万元用于研发。目前,我们的研发团队规模已接近60人,其实验室通过了包括CNAS在内的多项认证。”该负责人介绍道,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实力,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生产的单相智能电能表、三相智能电能表等产品已经纳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采购范围。今年1-4月,企业产值达1.48亿元,同比增长14.9%。
“经开区产业集聚度高、先进技术应用场景丰富,在企业提升科创策源能力、打造研发平台、推动技术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湖经开区负责人看来,经开区诸多创新要素的集聚,正成为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
走进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忙着验证新型催化剂浆液的性能。作为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企业,锋源氢能目前已拥有超过150项的燃料电池专利。
“技术创新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锋源氢能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企业自主研发的“梯度自增湿”膜电极为例,该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膜电极“自增湿”领域的垄断,实现了国产替代,带动国产膜电极生产成本下降了50%。当前,企业已实现了膜电极、催化剂、金属双极板等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打造起完整的国产氢燃料电池供应链。全国首辆碳纤维氢能车、全国首辆氨氢大巴等氢燃料电池应用场景中无不交织着锋源氢能的影子。
创新引领已然成为了平湖经开区产业攀高图强的“金钥匙”。当前,平湖经开区已经打造出“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验证—技术落地”的完整创新链路。“我们立足产业定位,做好产业创新提质的加法。依托平湖智创园等产业创新平台,做优创新空间布局、健全创新产业导向,为企业在技术研发、材料应用、设备更新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湖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平湖经开区将进一步加强创新政策支撑,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创新要素不断集聚,使创新成为支撑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源 | 国际商报
?编辑 | 沈含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