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季度就节约了100多万元的热力购买支出,这项目建得‘值’。”宁波爱思开合成橡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K”)与浙江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盛新材料”)合作建设的余热回收利用项目运行满一季度,SK生产副总经理朱良旭就算了算账,没想到,竟省下了这么多热力购买支出。“该项目收集了逸盛新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资源进行再利用,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事实上在项目研究的前期,我们是有很大顾虑的。如果对方企业检维修,无法连续传输热力,影响生产怎么办?”朱良旭说。2023年10月,宁波石化经开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局召集合同能源建设单位、公共热源供应企业在SK公司召开了余热利用项目现场会,“项目完全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导向,宁波石化经开区将全力组织供热企业提供保障。”在项目推进的关键时刻,管委会及时为企业排除了热力供应的后顾之忧,“兜底保障”为合作吃下了“定心丸”。如今,项目已平稳运行,两家企业获得“双赢”。
“目前,我们正探索‘双赢’2.0版,”朱良旭说,SK计划在完成热力传递后,把热力资源的载体——水回流至逸盛新材料用于化工冷却环节,“此举可减少对方冷却水的支出,综合效益可远超百万元。”
但节能降耗带来的效益,远不止经济账,宁波金海晨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海晨光”)生产副总范能全就深谙节能降耗的更多“门道”。
“2012年起,我们就和镇海炼化合作开展余热回收利用,每小时供给我们300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水,用于获取热力。”十多年来,金海晨光在购买热力上节约的支出已超亿元,但这个项目的最大效益,体现在2021年公司谋划18万吨碳五分离项目。
“众所周知,石化项目对用能指标要求极为严苛,而我们长期开展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项目,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这使我们在新上项目中拥有先发优势,项目推进速度比同行快很多。”范能全说,这为公司抢占碳五应用市场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2023年,金海晨光又对余热回收利用项目进行了扩建。现在,镇海炼化每小时能供给700吨热水,帮金海晨光进一步节约热力购买支出。”镇海炼化炼油五部负责人也表示,这个项目给镇海炼化带来的,更是转型升级:金海晨光使用完的热水,回流至镇海炼化用于化工冷却,原来的电力驱动冷却装置已退出历史舞台。“余热回收利用不仅节约了热力,更节省了电力消耗,节能降碳的效益持续放大。”
“除了上述四家企业,宁波石化经开区还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已开展‘能源微网’、碳捕集联产农作物专用复合肥等具有石化特色的节能降碳增效项目,去年,园区还获评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宁波石化经开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是提高石化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传统石化产业改造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石化园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通过多方协同、加大力度,宁波石化经开区持续支持企业循环发展,在超亿元的节能降耗大市场“掘金”“探绿”两手抓,为石化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提供“强强联合”的低碳新动能。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宁波石化经开区园区万元产值能耗降幅达到19.64%,中石化镇海炼化、镇洋发展等标杆企业的主要产品跻身全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随着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余热、废气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将在未来得到更充分利用,让化工“含绿量”成为发展“含金量”。
?来源 |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编辑 | 沈含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