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动态 | 奋进之姿 转型之变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勇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
最新动态
动态 | 奋进之姿 转型之变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勇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
2025-07-042




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绿色低碳发展从不是一句口号。


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精细化工园区到“绿意盎然、科技涌动”的国家级经开区,从“制造”到“智造”,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区域规划、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着力破解产业生态协同发展难题,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内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国家级化工类园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色化工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列入全国第一批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


加速产业绿色蝶变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既是时代机遇,也是产业转型动力。


微联星智卫星核心部组件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标志着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商业航天、空天经济领域迈出关键一步;经开区分别与卧龙英耐德(浙江)氢能、蓝能氢能、瑞麟科技等公司在2025长三角(绍兴)氢能+储能产业技术交流与发展大会上进行项目签约,为经开区氢能与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闰土、颖泰、瑞亨等企业提出涵盖减污降碳、本质安全、连续结晶生产线改造等多个领域的共性技术需求,校企双方就技术难题解决方案、合作模式、成果转化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从空天经济的“新蓝海”到氢能储能的“新赛道”,从高校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到园区企业的生产线,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现代化产业全面播种、次第开花,新质生产力呈现喷涌之势。


回看来路,对于以化工起家的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来说,在实践“两山理论”的路上天然就多些“成长的烦恼”。经开区的蝶变跃升,源自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源自紧紧把握住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的重大机遇。

自2017年开始,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以化工产业为突破口,通过“腾笼换鸟”淘汰“低散乱”化工企业93家,腾退土地3000亩,制定出台国内首个精细化工改造提升57条工作标准,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98家,累计投入改造资金64亿元,实现化工产业“一园式”集聚和“数字化、标准化、智慧化”提升。构建染料、医药、硫化工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10余家企业参与的“废弃物—原料”资源化利用共同体,实现副产物高效利用。 


一大批和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起成长起来的化工企业关停退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兴企业寻址筑巢,更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纷纷涌现,书写着经开区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的生动实践故事。


与此同时,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产业体系从单一精细化工逐步向“3+3+1”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转型。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空天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重点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完善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从“耗能”向“造能”跨越式升级。



创新生态治理模式

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


水波荡漾,鸟鸣啾啾。海涂“世纪新丘”数千亩湿地内,茂密的绿植覆盖,连片的芦苇丛生,鸟儿飞翔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谁能想到,这片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歇脚的绿色生态乐园,就位于在全国化工园区中排名第7的杭州湾上虞经开区。


追“新”逐“绿”奏新曲。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依托化工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打造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大平台,持续打响先进材料产业地标。截至目前,经开区已拥有企业184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51家、集聚上市挂牌企业53家。大量优质企业的入驻和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绿色低碳无废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恩贝集团投资的20万吨化工有机危废绿色低碳资源化重大产业项目在春风里动工开建,意味着国内占地面积最大、“含绿量”最高的产业园区落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这个总投资15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每年消纳处理经开区及周边产业有机危废20万吨以上,替代节约10万吨煤,减少碳排放40万吨,节约水资源10万吨,生产绿色低碳资源化产品32万吨,为推动绍兴及上虞“厂区内碳中和、园区内低碳化、城区内无废化”提供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用的核心成套技术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成果,该技术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认定,属“世界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列入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而工业固废更是如此。被视为百无一用的工程渣土、污染(修复)土壤、淤泥、污泥、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如今,却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绍兴绿展环保有限公司变“废”为“宝”,摇身一变成了供不应求的新型建材。


“我们公司年处理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在有效降低固废填埋量的同时,提高了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绿展环保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新型轻质复合(LPC)装配式板材”产线能根据需求在工厂自动化生产安装,从源头抑制装修现场70%以上建筑垃圾的产生。


“绿动”经开,需要企业、项目来发力和推动,更依赖政府政策、规划来规范和引导。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通过制定危废“点对点”定向利用经营许可豁免管理,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整合563种产品供应关系、127种危废供应关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建设园区级“绿岛”项目(如盈德气体、杭协热电等工业气体岛),降低企业用能成本20%,减少碳排放7万吨/年。经开区还首创全国异味评价体系配置走航监测车精准溯源污染源,自应用以来,异味优良天数增加95天,环境信访数量下降27.9%。


在创新与坚守的交相辉映中,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幸福经开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激活绿色生产力转化


绿色转型的背后必然是一场技术革命。


6月6日,浙江星传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10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及中间体创新研发产业基地项目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正式开工。国科中试基地砺剑三载,成功实现孵化项目产业化落地,标志着经开区跑通“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转化路径。


据悉,利用本项目生产的催化剂,仅需单一乙烯原料,即可高效制备高性价比的高端聚烯烃弹性体材料。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在聚烯烃弹性体领域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切实发挥公共创新平台优势,推动平台与辖区企业“共建共享共赢”融合发展。依托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12家大学研究院及3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破解企业创新瓶颈,为企业科技成果向绿色生产力转化提供全周期支持。

浙江峻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复旦大学药学院陈刚教授团队合作,联合开发免疫组化微流体液膜盖板和盖片系列项目。该项目采用微流控加工工艺生产特殊光学部件,实现多指标高通量检测,将有效填补国内空白。企业董事长张锋感慨地说:“大学是科技创新的‘资源宝库’,这次合作让我们看到了产学研融合的无限可能。”


园区环境好不好?企业支持少不了。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积极引导、鼓励企业采取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工艺改进等环保措施,解决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锻造核心竞争力。龙盛集团采用连续化重氮、偶合工艺,硫酸铵MVR纯化分离技术,废水、有机废渣排放减少80%以上;盈德气体淘汰分散、低效制气装置,氮气、液氧等工业用气集中保障能力实现经开区全覆盖,使用成本降低20%以上,减少碳排放7万吨/年;众联采用先进热处理技术,实现每年3万吨灰飞和3.8万吨危废资源化利用;皇马尚宜采用先进智能系统建立中央控制室,实现全流程智能制造;巍华新材采用微通道和管式连续流技术,反应收率由80%提至90%,危废产生量减少20%……绿色发展既是市场机遇,也是企业转型动力,全面绿色转型之风劲吹经开区大地。



深化数字赋能

构建智慧监管新范式


近日,某化工企业负责人接到社区民警的电话,称其公司录入危化品数量与实际购买数量不符,需要立即进行核查。这是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助力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及时掌握企业情况,指导企业开展自查的一幕。


如何推动安全与发展“双螺旋”起飞?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积极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监管新范式,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就是经开区重点打造的集危化品风险防控、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事故救援一体化推进的监管中心。


据介绍,该平台综合运用视频AI识别、智能巡检、大数据分析等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构建线上精准监测预警新模式,切实提升危化品风险感知评估和监测预警能力。目前,已累计布设监测点位超过2.1万个,接入企业监管视频8000余路,集成省、市、区三级系统管理平台13个,安全生产巡查时间由2天以上缩短到5分钟,总体预报警数量下降86.8%。

在安全管理上,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按照“属地监管、部门执法、专家指导”一体化运作理念,由经开区、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分局共同组建安全环保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风险监测功能,建立“企业数据监测—平台分析预警—指挥中心确认—预警指令发送—执法人员处置—预警闭环完毕”的“线上+线下”数字化监管手段,实现线上精准监测、线下联动执法的处置机制。2024年共处置重大危险源、特殊作业、危化品运输等安全风险隐患19835个。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开区已完成以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为牵引的化工产业整治提升2.0版,对照化工产业改造提升“57+5”标准体系,加速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智慧化生产。通过企业智能化诊断、DCS集散控制系统改造,98家化工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提升,主要涉及企业生产、安全、环保、能源、消防、管理等改造内容。同时,以智能化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企业微通道反应等先进工艺改造和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共建成和改造无人车间51个,省级智能工厂5家。目前,经开区正大力推进以“5610”行动为载体的3.0版改造提升工作,坚决打好稳进提质持久战、创新发展攻坚战、风险防控提升战。


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统筹发力的导向下,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逐步形成“1个平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数智应用场景)+2项制度(排污权租赁、危废点对点)+N项技术(微通道、染料废水高效治理等)”的创新应用成果。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追“新”逐“绿”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聚力产业结构升级,挖掘经济增长动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生态环保治理,推动大美生态与绿色生产美美与共!



推荐阅读
动态 | 桐乡开发区:内外联动 创新招商模式
动态 | 衢州智造新城:绿色园区链动循环经济
动态 | 党建领航,莲都开发区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来源 | 上虞日报

?编辑 | 沈含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


分享、点赞、在看!为浙江开发区三连击!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