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数字化和绿色化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大趋势,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把握内在要求
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以绿色化为价值导向,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数字化浪潮紧密相连,体现在利用数字技术驱动数字经济产业规模扩大,利用数据要素发挥边际报酬递增效应,利用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算力资源配置效率等诸多方面。相关研究报告的量化数据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
另一方面,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义。绿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化使得生产力发展不再将数量型扩张作为唯一目标,更加关注增长的资源极限、发展的生态阈值和地球的行星边界。新质生产力将生态资源纳入生产要素,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纳入生产函数,摒弃对大自然无节制索取和改造的传统生产力范式,以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更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更绿色的产品供给,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现实张力
数字化与绿色化虽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但在实践中并非天然互促、毫无摩擦,而是存在一些张力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化可能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背离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化理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算力应用领域从互联网行业逐步扩展至工业、交通、医疗等多样化场域。作为承载算力的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部署规模持续扩大,刺激了对碳基能源以及石墨、锂和钴等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导致“退役”计算硬件和辅助部件等数字废弃物激增,其中含有的重金属、新型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若处置不当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绿色化可能加剧投资风险和资源错配,阻碍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进程。绿色低碳技术的初始投入较大,成本回收较慢,预期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绿色化的前置约束难以匹配数字化项目追求的经济回报周期,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限制了绿色低碳目标在数字化领域的广泛落实。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算力需求则集中在东部地区。由于可再生能源电力跨区域调配和市场化消纳机制尚不健全,东部高性能算力战略性短缺、西部闲置算力结构性过剩的资源错配现象持续存在。
促进深度融合
唯有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方能缓解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现实张力,使其成为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
一方面,发挥数字化对绿色化的赋能作用,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金山银山”的高价值转化。一是利用数字经济的高渗透性,降低产业绿色创新的边际成本。如通过数据共享和要素互联,对产品研发和资源利用等环节进行优化重组,助推制造业降本降耗和提质增效。同时,为绿色低碳科技项目匹配更具针对性的融资方案,提高企业的绿色创新回报率。例如,宁波镇海区大力推进数智化绿色生产平台建设,实施“智改数转”四个全覆盖行动,落地全国首款石化化工大模型,为绿色石化产业提供从生产优化、质量控制到安全环保等多方面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湖州打造“数字绿金”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绿色金融改革,开发“碳账户”综合支撑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绿色金融产品,解决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二是利用数字技术的高融合性,提升算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将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网络相结合,构建长跨区域算力调度体系和高速传输网络,为数据中心的空间布局提供系统性优化方案,实现西部绿电供给与东部算力需求的精准适配。例如,嘉兴嘉善县与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联合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与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一起组成长三角算力枢纽,成为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八大算力枢纽之一。该枢纽侧重于满足中心城市的实时性算力需求,将使用频率不高、时延不敏感的温冷业务通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向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跨域调度,形成跨区域的供需错位互补格局。
另一方面,发挥绿色化对数字化的牵引作用,确保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夯实“绿水青山”的生态本色。一是以能源革命带动数字化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智能电网与源网荷储技术相结合,增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减少化石燃料的调峰消耗,并建设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抵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及算力扩展带来的资源消耗。例如,甘肃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首条在送、受两端均采用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跨区直流输电工程。工程投运后,甘肃每年可向浙江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超过50%,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212亿千瓦时,替代燃煤消耗640万吨,减少碳排放1700万吨。二是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数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绿色回收网络,提高稀贵金属等资源的回收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大对数字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发投入,打造数字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数字废弃物处理标准,避免因不规范回收和利用造成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二次污染。例如,我国首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碳减排项目在浙江杭州落地,项目预估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超过3万吨。
总而言之,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数绿融合正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数字化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的赋能作用,推动传统产业降本降耗,培育绿色消费新动能,降低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风险;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在优化数据中心布局中的应用潜力,改进算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空间布局。绿色化则为数字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能源基础和理念引领,通过能源革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减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能耗和碳足迹;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引导数字废弃物进行规范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降低数字产业的环境污染。
当前,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式前沿创新成果,正不断突破依赖大算力和高能耗进行性能提升的研发模式,重塑行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展现出数绿融合的广阔前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有理由相信,数绿融合将催生更多创新突破和范式变革,加速推动生产力向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跃迁,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涌现,并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转化为生动实践,开创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的人类文明新纪元,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01
02
03
?来源 | 浙江日报
?编辑 | 沈含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