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杭州经开区“55830”半年考:从产业大区到智造强区的进阶密码
2025-10-281

平均每3.1秒一条轮胎,每天24小时运转,日产28500条——在全国百强制造业企业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策橡胶”)的智能工厂里,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重塑人们对传统生产的认知。
上市的钟声犹在耳畔,中策橡胶近日再迎高光时刻——成功入选2025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名单,以“数字员工”驱动生产全链条。
今年3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发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奋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行动方案(2025—2027年)》,首提 “55830”计划,为未来三年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划定路线图。
所谓“55830”,即以五千亿级产业规模为目标,打造“车药芯化航”五大主导产业,实施八大行动共30项举措。
如今半年有余,这一计划已从纸面跃入车间、融入云端,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工业化进阶之路正在钱塘加速铺展。
制造业是钱塘最厚重的“家底”,也是其迈向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
一边是行业内卷引发的市场竞争白热化,一边是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企业如何突围?钱塘的路径选择,并非另起炉灶,而是顺时应势、主动求变,为传统优势产业装上创新的“新引擎”,以技术赋能驱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
时间,是钱塘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最好印证。
在中策橡胶高性能子午胎全流程品质管控智能工厂,78台自动化引导车(AGV)化身“轮胎快递员”,载着货物灵巧地穿梭于立体式数智仓储系统的各个“工位”之间。
“看,正在‘包饺子’呢。”工厂设备技术负责人刘培磊将工厂内的轮胎制造比作一场美食创作:胶料是擀好的“面皮”,通过AGV小车运送到位,再由成型机完成“包馅”。随后,一个个饱满的“饺子”——轮胎就“包”好了,并送往下一站“蒸煮”。
这座深度融合了大数据、物联网、5G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智能工厂,依托 “1+5+X”数字平台驱动全流程闭环生产。数据显示,该工厂实现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生产效率提升300%,不良率降低至0.5%。
日前,中策橡胶智能工厂与顾家家居、传化化学的智能工厂一同跻身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钱塘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与此同时,钱塘在市级“未来工厂”培育方面也表现亮眼,累计认定、培育市级“未来工厂”47家、培育类226家,连续四年稳居全市第一。
在钱塘,“硬核科技”早已比比皆是。在花西子智能工厂,“工厂智慧大脑”生产运营系统将订单指令直达生产线,从投料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数据实时驱动决策;在吉利汽车钱塘制造基地,伺服压力机、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等机器人员工正忙碌地工作着,焊接自动化率已超90%,每9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今年以来,钱塘新增艾美依、龙焱能源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累计9家。一批如“云端排产”“AI质检”“能耗智控”等新场景覆盖整个钱塘。
如果说传统优势产业是钱塘的“压舱石”,那么未来产业就是决定其能走多远的“新引擎”。
钱塘正在合成生物、元宇宙两个方向发力,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形成“双核三协两先导”的产业格局。
你瞧,智能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大众生活。位于金沙湖畔的具微科技“具身智能4S店”里,一只灵活的“机器狗”正在演示搬运技能。顾客可以像定制车一样,为它选择不同的功能模块:今天装上机械臂当“车间助手”,明天换上保温箱做“快递小哥”,后天还能变身“移动电源”,陪你一起去露营。
这家开业不到四个月的新零售空间,目前不仅已收到超800家客户预约到店咨询,更成了国内机器人单笔最大订单持有者,签订合同订单总额破3亿元,2026年预计完成出货2000余台。
与此同时,一场“AI+医药”的“效率革命” 正悄然加速。
德睿智药自主研发的一站式AI新药研发平台,将其首款小分子口服新药从启动到获得美国FDA临床批件的全程缩短至仅19个月,比传统研发路径整整节省了1.5至3年时间,研发成本降低约50%。
今年9月底,德睿再传捷报——其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GLP-1RA新药MDR-001片,在针对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12周内实现平均减重8.9%的显著疗效。从“大海捞针”到“精准捕捉”,AI正如一把钥匙,为新药研发开启了全新范式。
目前,钱塘已集聚11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41家规上企业,正在逐步形成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到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188.42亿元,增速高达63.97%。在具身智能领域,钱塘已在四足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海洋机器人、工业无人机等细分赛道建立起显著优势。
更令人振奋的是,钱塘首颗自主研发创新药已上市,5款一类创新药进入上市审批,19款创新药进入临床三期,占全市近三分之一,“创新药年年都有钱塘造”的步伐愈发稳健。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是钱塘叩开新型工业化大门的“关键钥匙”。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对接,而是要打通人才、技术、资源流动的通道。”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这一进程中,钱塘应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逐渐跳出“先研发、后转化”的传统路径,从创新链的“终点”变为贯穿产业价值创造全过程的“主线”。
今年上任的“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正是拆除校企间隐形“围墙”的关键一招。
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健康学院的实验室里,省首批“产业教授”、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圆检测”)食品事业部总监、正高级工程师盛华栋,被学生们簇拥在中央。他手持一份样本,一边娴熟地演示操作,一边结合最新行业标准强调:“这个细节,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同一时刻,在方圆检测的实验室内,20余名大学三年级顶岗实习生正将盛华栋所传授的一线标准与技能,投入紧张的实操演练。新学期以来,盛华栋的身影便频繁活跃于校企之间,不仅为入企实习的学生授课,更将产业前沿的最新知识、技术与岗位技能要求带进学院课堂,直接反哺教学,助力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实时更新。
在另一条创新战线上,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陈德胜正式派驻德帕姆,成为“科技副总”,以“技术智囊”的身份深度参与企业研发。
在钱塘,像这样穿梭于校企之间的 “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共有11人,他们已成为区域最具活力的“创新因子”,作为链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黏合剂”,为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联合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注入了强劲而持续的产业动能。
钱塘的“角色”,在于精准“搭台”,涵养一片让创新自然生长的“雨林”生态,构建了“线上+线下”的精准对接服务机制:线上,“钱塘校融”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通过对企业需求与专家能力进行精准“画像”,实现供需高效匹配;线下,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合作面对面。
从“钱塘校融?校企双进”校企对接会,到“博士入企”项目对接会,再到浙江海洋机器人技术对接,一场场活动架起了坚实的合作桥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线上平台已累计征集企业需求507项,线上线下联动促成交易金额达8366万元。作为浙江省首批入选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钱塘区正在探索从“物理结合”迈向 “化学反应” 的深度融合。
钱塘“55830”计划的半年实践揭示,真正的升级在于生产要素连接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从中策橡胶的“3.1秒”到德睿智药的“19个月”,其本质都是通过打破壁垒,将数据、技术、人才串联成驱动产业跃升的价值链。
钱塘的答卷仍在书写,它的每一步,都关乎中国制造如何转身未来的生动叙事。

动态 | 嵊州开发区:从服装到化妆,蚕宝宝也玩跨界
?来源 | 钱塘发布
?编辑 | 沈含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