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五年。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贸易强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尽管规划中未直接提及综合保税区,但其蕴含的开放导向与制度创新逻辑,为综保区实现功能重塑和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全新空间。
过去,综保区更多依赖税收、土地等政策红利;未来,其核心竞争力将转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开放新优势。在此背景下,综保区有望从传统“保税加工”功能区,升级为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外贸新业态的“集聚区”、高端产业的“保税+”融合区、外资“稳引增”的核心载体、国际物流的关键枢纽,以及区域开放的联动平台。
具体来看,“十五五”规划为综保区带来六大战略机遇:
1
制度型开放“先行区”:
开展高标准规则压力测试
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要求综合保税区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率先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试点“一线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的监管模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综保经验”,为国家制度型开放探路。
2
外贸新业态“集聚区”:
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
规划强调“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并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这为综合保税区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培育新增长点指明方向。
依托“入区退税、保税免证”等政策,综保区可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和服务贸易。推动建设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中心仓、全球中心仓,打造绿色产品出口基地和碳足迹认证平台,开展离岸贸易试点,实现从“政策红利”到“订单增量”的转化。
3
高端产业“保税+”融合区:
赋能新质生产力
规划要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综合保税区的“保税、免税、退税”政策,是吸引和赋能高端产业的独特工具。
综保区可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再制造”全链条,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保税检测+展示+租赁”平台,前瞻布局量子、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保税中试+跨境孵化”,显著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4
外资“稳引增”核心载体:
提升全球要素集聚力
规划致力于“落实好‘准入又准营’”,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综合保税区应成为吸引和稳定高质量外资的核心平台。
通过“区内外联动”叠加关税豁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等政策,综保区可营造“类海外”营商环境,吸引跨国总部、分拨中心、采购中心落地,形成“外资集聚—产业链配套—区域经济辐射”的良性发展格局。
5
国际物流“枢纽节点”:
增强供应链韧性
规划提出“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综合保税区多毗邻交通枢纽,其战略价值在此过程中将大幅提升。
综保区应依托区位优势,从传统仓储升级为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冷链及汽车等专业分拨中心,探索“跨境集散+期货交割”等新功能,构建“通道+枢纽+产业”融合模式,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备份与替代能力。
6
区域开放“联动平台”:
优化开放空间布局
规划要求“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这要求综合保税区必须在更大空间格局中谋划发展。
综保区应积极与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临空经济区等实现“多区叠加、政策共享”,成为对接RCEP和“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带动形成“保税+口岸+产业+新城”的开放型经济走廊。
发展建议
为把握上述机遇,提出三点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与区域协同
鼓励各综保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
推动政策语言向场景项目转化
将规划内容落地为具体平台与招商项目;
完善配套支撑体系
在监管、人才、资金、数据等方面持续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结 论
“十五五”规划为综合保税区发展打开全新战略空间。唯有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推进功能重塑与自我革新,综合保税区才能在新一轮开放竞争中抢占先机,真正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先锋。
?来源 | 杭州空港跨境电子商务 作者:朱洪潮
?编辑 | 沈含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