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年深耕积淀,余杭经济开发区早已褪去传统工业的单一符号,完成了向新兴产业高地与创新地标的华丽蜕变。伴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迈入深水区,余杭开发区正以“制造”向“智造”的跨越为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跨越式迈进的时代考卷上,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
迈入新征程,如何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传统制造业又该如何挣脱路径依赖、打破发展瓶颈,实现凤凰涅槃般的蝶变?这些时代命题的答案,藏在余杭开发区日复一日地发展实践里。
立冬已过,寒意渐浓,而余杭开发区的热力正浓、势头正劲。
战略共振:
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中寻机破局
奉运路与临港路交叉口坐落着众多生产厂区,其中一幢银灰色幕墙的单体现代化建筑格外醒目。这便是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方泵业”)全新打造的浙江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步入厂区,高效是第一印象,近50条高度智能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有序生产:机械臂精准作业,产线高速运转,一旁的电子屏实时滚动显示当前产能、能耗数据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厂区地面用黄线区分的物流区域内,每隔一米左右就贴有一张二维码。这可不是随意张贴的,而是为无人物流小车量身打造的“指路牌”。“一个二维码相当于一个定位标签,小车驶过二维码就能知道怎么走。我们的调度系统会根据生产需求实时优化小车的运动路径,避免交叉拥堵。”现场工作人员说,这里的40台物流小车,每天可完成2000余次物料运输任务,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物流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
南方泵业产品应用于生活供水、空调水循环、供暖、污废水处理等诸多领域。五年多前,笔者曾在南方泵业采访多级泵智能车间建设情况。彼时,余杭开发区“一智三新”产业框架尚未完全落地,亟需以龙头企业转型打破传统制造局面。从最初将南方泵业纳入首批智能制造培育清单,提供数字化改造补贴;到帮助其对接自动化设备供应商,推动与浙大机械学院共建研发团队攻克算法瓶颈;再到以前瞻视角协调工业用地,保障发展空间……几年来,余杭开发区以“战略耐心”助企穿越转型周期,探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南方泵业厂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至今日,依托全新的智能工厂,南方泵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仅今年一季度产能就同比提升25%以上、产值同比增长20%。五年多前,笔者采访的那名多级泵智能车间负责人曾自豪地说道:“每个用到水的地方,可能都有我们南方泵业的产品。”而如今,作为余杭开发区首个纳入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的南方泵业,正朝着“五年百亿”战略目标迈进。
不止于此,放眼整个余杭开发区,企业智能化改造正在形成浪潮——大地海洋引进危废品处理自动化设备极大优化生产线,同创顶立被认定为“市级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企业的成功转型,折射的是余杭开发区以“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升级”、企业以“实践样本反哺发展生态”的双向奔赴。这段来路,亦是二者战略共振的微观注脚,让新质生产力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产效率提升、可衡量的发展质量跨越。
“企服”升级: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精准动能
如果说“战略共振”是为智能化转型筑牢时间维度的“超长续航”根基,那么,余杭开发区的“护航领军”重点企业服务,则从资源供给维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精准动能”。
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光新材”)是余杭开发区钎焊材料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备条、丝、环、片、药芯、药皮、焊膏等数千个品规的设计与生产能力。当得知华光新材正筹备申报国家级绿色低碳工厂时,余杭开发区跳出“点对点服务”的惯性路径,创新推出了“标杆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打法:迅速牵头组织专题座谈会,邀请已有成功经验的龙头企业南方泵业分享做法。
“工厂如何利用大数据优化工艺”“申报过程中如何抓住要点、展示亮点”“资料准备、现场评审应答等关键节点如何把控”……围绕这些共性问题,南方泵业相关代表在座谈会上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助力华光新材等企业明确申报路径,提升资质获取效率。
项目申报,本质是企业智能化转型“从实践到标准”的提炼过程。通过搭建这样的经验共享平台,余杭开发区成功缩短了区域内企业的“试错周期”,让龙头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成果从“个体优势”变为“群体红利”,使得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序进化”。
“这样的服务,让人感觉很贴心。而且在平时,工作人员还会像家人一样,定期与我们对接,协调我们可能遇到的产业难题。”正如华光新材相关负责人感慨:“在余杭开发区展厅‘C位’区域,展示着我们华光新材的‘银焊条’‘铜磷扁条’‘药皮焊条’等主打产品。这不只是单纯的形象宣传,也是余杭开发区对我们的‘价值认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单点突破,而是由无数次这样的经验共享、流程优化、细节服务汇聚而成。
华光新材智能制造车间
步入华光新材“年产4000吨新型绿色钎焊材料”智能制造车间,能见到这样一幕:工作人员通过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一键下单,原材料就能自动分配至各工位。经过高温熔炼、连铸等工艺的钎焊材料在智能管控下高效成型。最后,无人物流小车灵活穿梭运送产品……这一系列场景背后,是华光新材自动化率提升75%、生产周期缩短30%的硬核成效,也是余杭开发区精准服务结出的硕果。
如今,华光新材正加速布局电子、半导体等新兴领域,推进泰国生产基地建设。可以说,华光新材的跨越式发展,恰是余杭开发区在陪伴企业过程中,将点滴努力转化为“综合实力”的鲜活注脚。这种“主动预判、全程跟进”的服务模式,正将企业发展的“痛点”转化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力点”,也让“企业成长-生态完善-更多企业受益”的正向循环,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埋下生态伏笔。
向新而行:
拓宽新质生产力产业赛道
“我们的碳化硅模块生产线在全行业是前列的,自动化率达94%。全年满产产量达60万台,产值超8亿元。”走进浙江晶能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晶能微电子”)的功率半导体生产基地,两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名技术人员指着一旁待封闭测试的碳化硅模块说:“别看这个小小的碳化硅模块其貌不扬,却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全车最重要的部件。”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动力转换装置,碳化硅模块既掌控着电能的流动方向,又精准指挥着能量的传输速度。比如,何时向电机输送“强电流”推动车辆加速,何时向空调、灯光分配“涓涓细流”维持正常运行,都需要功率半导体精准把控。而像这样的车规级碳化硅模块,晶能微电子已连续多月交付量超万套。
据悉,晶能微电子专注于新能源芯片设计与模块创新,落户余杭开发区两年便实现了从车规级自动化产线建设到碳化硅模块规模量产上车的跨越。以“填补国产功率半导体空白”为使命,晶能微电子在余杭开发区的自主研发之路越走越宽,其自主研发的车规级碳化硅模块主要为吉利旗下的极氪全系车型提供核心动力支持。企业员工规模也从初创期的十余人扩张至近400人。
晶能微电子产线
伴随着余杭开发区布局“芯机能”赛道的发展脉络日益清晰,晶能微电子也依托自身在领域内的技术积累,将技术优势延伸至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开启向“功率+AI半导体产业平台”的战略转型,切实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效能。
“当前功率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人工智能浪潮势不可挡,我们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并重的发展策略,通过持续优化产品性能、深化场景应用创新、加强产业链协同,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解决方案。”晶能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余杭开发区在“一智三新”产业基础上主动抢占未来经济风口,逐步形成以芯片、泛机器人、数字能源为核心的“芯机能”重点发展细分赛道,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可以说,在这些赛道上,余杭开发区很拼,成果也可见可感。
仅今年,通过绘制“芯机能”产业链图谱,精准锁定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及技术壁垒等,余杭开发区就已跟进重点项目90多个,符合“芯机能”发展导向的项目占比达30%。与此同时,余杭开发区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在项目落地后,余杭开发区更是以“招商对接—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工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空间保障等举措,推动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双跃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专栏 | 实到外资总量全市第一!平湖经开区外资“引力”持续释放
专栏 | 瑞安开发区省“千项万亿”项目建设正酣 撬动产业“攀高向新”
?来源 |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 沈含
?审核 | 韩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联系请后台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