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20°49'33",北纬30°11'19",这是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坐标。75年前,这里是一片“滩涂洼地”。75年之后,这里已然成为长三角的“黄金海岸”!
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发展。从茫茫滩涂到产业集聚,从工业园区到集群智造,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这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以奋进姿态拔地而起,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PART 01
潮起潮落,生生不息。从无到有,乘势而上。历史,总会在关键节点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昔日的曹娥江入海处,受涌潮顶托形成大片滩涂。“生于潮,又困于潮”,曹娥江上游洪水和钱塘江涌潮的双向冲击,引起江道主槽频繁摆动,致使上虞沿海百姓在得享滩涂之利的同时,也饱受海涂兴毁无常、祸害不断之苦。
治江围涂,势在必行。从1969年12月14日在寒风中挑土筑塘决战六九丘围涂工程那一天起,上虞人民就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江围涂人民战争。史诗般地历经近半个世纪,上虞向大海要来了34万亩的海涂资源。这34万亩土地,为上虞经济建设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推进产业重构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崭新的产业平台。
秋风激荡,江水翻涌。站在上虞版图最北端的新围岸线上,嘉绍大桥雄姿和对岸远山举目在望。2017年,全长18公里的“百年一遇”一线标准海塘建成,犹如“海上长城”守卫着海涂的安澜。眼下,提标建设的防潮标准“300年一遇”的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身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内厂房林立,开工建设项目一派忙碌景象。
昔日的海涂上,一座工业新城蔚然崛起。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已成为全省综合实力排名前列的国家级经开区,成为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正努力向着“全球先进绿色智造大平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创新发展新高地”阔步前行。
PART 02
百年前,上虞沿海居民曾逐年围起新涨涂地晒盐、垦种。上世纪90年代末,上虞在杭州湾南岸围垦海涂规划10平方公里面积,开始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自此,盐碱地“长”出了“生产车间”。
1998年,浙江上虞精细化工园区成立。2002年,上虞精细化工园区更名为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当时的10平方公里拓展至21平方公里,建成区精细化工区块基本成型。2003年,肩负着打造长三角“金南翼”重任的杭州湾上虞新区正式宣告成立,开发建设200平方公里的虞北滩涂,成为上虞加速崛起的关键之举。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保留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200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将22项市级审批职能下发给园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不断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而勇立潮头的上虞人选择用改革创新的“金钥匙”打开发展的新天地。
2019年,上虞区委抓住机构改革契机,作出了开浙江省先河的生产力空间布局重大调整,推动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和省级浙江省上虞开发区实现跨区域整合,实现“1+1>2”深度融合。
自此,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进入全面统筹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日益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PART 03
发展一旦启动,就是一路向前。
以产业大平台为核心,重大项目磁吸效应日益凸显,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产业格局在发展中不断得以重塑和优化。今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3+2”产业体系迎来重构,“3+3+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蓝图已然跃然纸上。
其中,第一个“3”是大力发展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个“3”是加快谋划布局氢能储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为重点的前瞻性未来产业;“1”则是加快布局完善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
加或减、合或分,产业版图细微之处的调整,可能牵动上万亿元的产业神经。从“3+2”到“3+3+1”,不难看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更明确、脉络更清晰。
对照“高大上+链群配”目标,坚持“新兴+未来”方向,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从“点上开花”到“链上成景”,一个个“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加速形成,再造一个“万亩千亿”产业集群的号角嘹亮激昂,脚步铿锵有力。
目前,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已拥有企业167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39家,集聚上市挂牌企业51家,其中注册地在经开区上市挂牌企业23家。经开区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星级示范园区”。去年,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列全国第60位,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中位列第9,全省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考核全省第6,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第7,发展势头蒸蒸日上。